中国的崛起


版权声明:本文为上交规定论坛心得,谢绝转载抄袭,否则后果自负。

中国的崛起

2008315《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的30年成长历程》之感悟

(演讲人:吴晓波)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按照吴晓波先生的说法,一共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邓时代的到来,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

邓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搞改革,钱从哪来?”当时德国大众就拒绝在中国投资建厂,说“在中国建厂相当于在孤岛上面建厂”。当时重庆有个“永进”牌卡车,这个名字非常形象,因为他们生产的卡车都没有倒车档。最终,600亿美元(120工程)流产。1979年,以放权为特征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当时的中国外汇储备只有1亿美元,中国最好的资源就是土地,于是袁庚在深圳创建蛇口开发区。1980-1987年,意外的异军突起,中国最早的市场出现在温州、潮汕、晋江地区,究其缘由竟然是“走私”拉动。而当时去邻村走亲戚最多只能带3只鸡,再多的话就是投机倒把罪,最高可以判死刑的!1983年的双轨制,导致了倒爷的出现,按经济学的说法,就是出现了套利空间。于是,1988年,国家决定并轨,但是价格闯关失败,导致了抢购风潮。中央政府企改“第一次大转弯”——“邓改革”的终结。1991年,资本市场兴起,股市出现在上海和深圳。

第二阶段:1992-1997年,朱时代的到来,新权威主义的时代。

朱上任后清理“三角债”;整顿金融秩序;中央地方分灶吃饭,力保中央财政;抓大放小,力保大型国有企业。这就是有名的“四斧头”。1996年是“黄金之年”,政府在大力扶持国有企业,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不幸的是,1997年刚好赶上了亚洲金融风暴,也促成了中央政府企改“第二次大转弯”——朱理论成型。

第三阶段:1998-2003年,“国退民进”战略。

“国退民进”是对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抓大放小”和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降低国有经济在某些领域的比重总体进程的一种形象化阐释和通俗用语。“抓大放小”,强调的是公有、特别是国有经济内部改革的两个方面及其具体实现形式。“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降低国有经济在我国某些领域的比重,强调的是国有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这个战略导致中国创造亿万富豪的速度惊人,某个国有企业“国退民进”之后,就早就了一个甚至几个亿万富翁。同时,老百姓的存款被当作“笼中虎”,有两个解决办法:房地产和汽车。当时汽车消费不高,是因为道理等基础设置没有跟上,而房地产则一热再热,这也跟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与很大关系。

第四阶段:2004-2007年,温时代的到来,“朱规温随”。

20044月,中央政府企改“第三次大转弯”。中国面临贫富差距大、高污染高能耗、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等诸多问题,因此,国家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监控,如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第五阶段:2008-2011年,“十字路口

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国有资本超过30%的国家。现在中国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股市楼市双旺、CPI指数居高不下,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到来;中国制造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新技术发明周期即将结束,全球面临重大的衰退危机。

当然,中国也面临巨大的机会,比如中国经济处在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之间的景气通道中,可以进行从技术发明到市场的应用,而且我们的人口这么多,需求巨大,如此巨大的市场,是中国和全世界的机会。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很长时间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最近的几百年,中国落后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机会,一个伟大复兴的机会,我相信在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的齐心努力下,中国必将崛起!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