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视频会议的实现方式有三种:(1)广电系统(电视台)常用的电视直播式视频会议;(2)MPEG1、MPEG2压缩格式VOD视频传输式视频会议系统;(3)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基于H.261/H.263视频压缩格式的H.320/H.323规范的视频会议系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视频会议系统呢?首先是价格适度,能为大多数行业用户承受及使用的视频会议系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视频会议系统。其次是技术上的指标:实现高质量图像/声音传输但带宽越低越好;双向交互、需要支持长时间开机工作(低功耗);操作简单,无需专业知识,操作失误也无损坏;应无操作系统,不怕病毒攻击、不怕突发性断电、应具备多种网络接口(ISDN,IP,V.35,E1/T1)、具有自适应功能,完全智能化、稳定可靠,返修率低等等。
那么以上三种实现方式哪一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视频会议系统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1) 电视台电视直播式视频会议。此方式需要租用专用的卫星通道,传输方式为单向转输,若要双向则必须租用两个信道。租用卫星的费用非常昂贵,时间越长,费用越高。另外会议方式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通过复杂的审批手续。因此这种会议方式只能供一些特种行业单位如中央电视台使用。
(2) MPEG1、MPEG2压缩格式的视频会议系统。由于MPEG1的传输需要1.5M的带宽,MPEG2需要3M的带宽,且图像质量将随网络传输距离急剧下降,通常只能用于本地的高速网段上。试想要实现文章开头的视频会议,则需欧美、欧亚、欧非之间建立几条高达几M带宽单纯用于视频会议的网络,这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是国内亦只有电信局这些具有自己网络资源的职能部门才能建立这种基于高带宽的专用的视频会议系统。而且随着IP网络的普及,这种高度浪费带宽资源的工作模式势必走向淘汰。
(3) 基于ITU(国际电信联盟)H.320、H.323系列标准以及MPEG4压缩格式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出现才使高贵的视频会议进入商用领域。但是由于MPEG4标准定立很晚,各家先行开发的MPEG4标准并不十分统一,这就造成了MPEG4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先天兼容性不足。现阶段市场上技术成熟并占真正主导地位的是基于H.320/H.323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这种实施价格平易近人,网络要求不高(通常仅需要共享数据广域网或使用ISDN甚至使用Internet),技术已经成熟的视频会议系统才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视频会议系统。H.323是指基于IP方式进行传输的视频会议;H.320是以IP以外的其它网络方式进行传输的视频会议,通常有ISDN,DDN,帧中继,ATM等等。以业界高端视频会议终端生产厂商挪威泰德视讯公司(TANDBERG)H.323/H.320视频会议终端T6000型为例,其工作带宽为64kbps-3Mbps,实际应用中建议使用384kbps-768kbps就可达到VCD级的传输效果(iCIF模式,352×576分辨率,50场/秒,PAL制)。在H.323协议(IP)环境中视频会议系统可与其他业务如IP语音,IP数据共享带宽,从而可以让用户将已有的宽带广域数据网改造为视频、音频、数据三网合一的综合性平台,从而更充分地利用已有网络的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