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遭受地震海啸和随之而来的核电站危机,颇受世界瞩目,和利比亚事件一起,连续一周占据了全球媒体的头版头条,那边的地震刚刚告一段落,这边就看到网上的帖子开始对“日本人的下场”表示幸灾乐祸,于是不意外地料到这次事件在中国定会引起“爱国主义”的人们和“大爱无疆”人们的一场论战。但没料到的是,事情会在上周末演变成一场莫名其妙的抢盐闹剧,随后的是政府的辟谣,幕后黑手的查出等等相关新闻,然后是海底核试验的说法满天飞,然后是媒体的辟谣,没完没了,又似曾相识,惊诧之余,不禁对常识之缺乏,想象力之丰富,和信任的完全缺失而感叹。
不禁想起,上华盛顿大学EMBA的第一节课,是一个源自美国的危机处理模拟练习,班上同学分为七组,危机的背景是一样的:大家乘坐的飞机在沙漠中坠毁,坠毁前不久某组员曾留意到飞机刚飞过一个小镇,幸存者只有自己的组员,手里有着有限的物资:食物,水,汽油,化妆包,帆布,各种工具等若干。
模拟要求每组幸存者讨论并实施如何生存和获救。通过一小时的激烈争论后,每小组推选自己的领袖发表自己组的求生方案,包括如何善用有限的物资等。发表完后,由教授根据沙漠救援专家的指示发表意见,评估各项措施的得与失,比如,化妆包中的小镜子可用作向空中反射阳光来指示位置求救,或是白天必须用帆布覆盖身体以求活命等等。七组中,有三组主张离开原地向疑似有人烟的方向进发求救;四组主张呆在飞机残骸原地等待救援。教授的评判是,所有在烈日下走开求救的方法都是死路一条,原地保存实力才是正确答案。可想而知,这样的评判本身也遭遇了质疑,教授只能拿出救援专家的详解来平息这场争论。有趣的是,大家在争论结束后,竟然发现三个主张离开求救的组,他们的组长都是中国人,他们的意见在组里占上风;而四个得高分的组,无一例外的,都是老外话事的组,包括一个美国人,一个ABC,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日本人。
上完课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还意犹未尽地在讨论,一个中国同学忽然一语中的地说:这样迥然不同的自救方法完全是来自于文化差异,在大多数老外的心目中,早早植根了若有危险,保持镇定,很快会有人来救援的信心的种子,这种信心,来源于对政府,对社团,对专家,对其他人的信任。而中国的同学们,潜意识里早早就没有指望别人,也不相信会有人快速来救,这样信任感高度缺失的情况下,自救是上上之选,那么纷纷走上沙漠中自取灭亡之路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而案例的评判者所依据的,也是美国的生存法则,如果换做中国专家,或许会有完全相反的建议和评判了。大家听完,细想之下,都纷纷称是。
其实中国人现在的极端缺乏信任感并不只体现在危机之前,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办公室里,又有多少人敢靠上司?靠下属?还有靠同事?激烈的竞争,僧多粥少的焦虑和道德底线的越来越低,令到大部分人不敢靠人,也不想被人靠,恶性循环之下,大家都选择了只敢靠自己。我的一个美国同事,就频频向我抱怨他们在中国的公司,就总是公司政治气氛浓郁,人和人之间合作的少,猜疑的多。
记得两年前有个旧段子,说的是:看完《色戒》,觉得女人不可靠;看完《苹果》,觉得老婆不可靠,看完《投名状》,觉得兄弟不可靠;看完《集结号》,觉得组织不可靠;看来看去,还是自己最可靠。不知道是这些电影反映了这些个“不可靠”,还是这些电影,洗脑了人们觉得什么都不可靠。而最后这貌似坚强的“靠自己”背后,又隐藏了多少的孤独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