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有两块钱

假如我有两块钱,是坐车回家,还是买一张彩票走回家呢?
如果坐车回家,是不是就因此失去了买彩票中500万的机会呢?
这不是机会成本,能称为机会成本需要是放弃其所比得的东西。
那么,机会成本是不是可以将可能获得的东西的价值乘以其概率呢?
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可操作性,毕竟,在鱼和熊掌之间选择了其中之一之后,就失去了选择另外一个的可能性,也就没有机会知道选择另外一个会发生什么。

如此说来,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呢?
什么又是所谓最优呢?
能力是聪明,选择是智慧。
成功的人要么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么是在有机会选择的时候做出了选择。
人是否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呢?
那么又是如何衡量哪个是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呢?
有惰性的每个人,如何才能克服惰性,是否都是逼出来的?
是否需要把自己放到一个绝境上,求生的本能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呢?
假如我有两块钱,是坐车回家,还是买一张彩票走回家呢?

信息规则——以拙取胜

 陈宏民老师说:核心竞争力会从制造商向一级供应商转移。
而出于成本等考虑,制造商又不等不依赖供应商。
IBM的PC就是很好的例子,逐渐依赖于其一级供应商:特别是生产cpu的intel;同时compaq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在卖出PC时特别声明intel
cpu inside。最终:核心竞争力会从制造商向一级供应商转移。
最终IBM砍掉了其PC的业务。
这两天大概看了陈老师《管理经济学》的参考书之一:《信息规则:网络时代的策略指导》。
这本书是2000年世纪之交的时候,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写的。就好像它的前言中写的,本书是用原有的经济学知识来解释现今的信息技术时代中网络经济的规律,而不会创造新的名词、新的概念。
技术会改变,经济规律不会。两位经济学家如是说。
的确,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固定成本)和分发成本(边际成本)两部分。其生产成本为一次性的大量投入,而分发成本却很小甚至几乎为零。这就决定了规模经济和正反馈。而信息一旦生产出来,其大部分成本就成为沉没成本。同时,信息的丰富造成了注意力的缺乏,成为稀缺资源,也预示着搜索引擎的成功。今天google、百度的成功也说明了这点。上周跟正在德国写毕业论文的薛薛聊天,说到最近流行tag
cloud。我想这是搜索的更进一步,值得大家注意。
网络时代的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类似于航空,但是又更近一步。最终,除了几个先吃螃蟹的人,后面的进入者跟风者会使信息产品的定价不断接近边际成本。而不是最初的由生产成本或者客户价值决定价格。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或者成为同类产品达到成本的领导地位。
产品的差异化、个人化(功能定制)、个人化价格、不同的版本划分、对群体采取不同定价。网络经济的信息产品很容易做到这些,要注意了解自己的客户。而且由于信息产品都是经验产品,可以利益促销来衡量需求。
有关版本划分,书中几次提到IBM的E型打印机,特别多开发一个芯片用来降低家用E型打印机的打印速度,以确保不影响商用打印机的销售。区分不同用户对象来划分版本,以及合理控制各个版本之间的功能、发布时间真的很重要。
给出免费的样品并没有出售内容,把产品分成几个部分,送出一部分,出售一部分,送出的部分就是出售部分的广告。确保样品可以使顾客找到自己,并且出售互补品。
捆绑销售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就好像网景的浏览器是基于微软的操作系统的,当自己的产品依附于主要竞争对手的时候,如果跟他抗衡呢?
做好所有这些,最终达到客户锁定。
书中提到了客户锁定及如果管理锁定,类似于现在习惯说的粘着度。客户从现有的习惯的产品,转换到新的产品,需要大量的支出,这就导致了客户锁定到现有产品上。还记得03年毕业找工作,网易的丁磊到东大来宣讲,说一年之后再次来的时候会讲:网易泡泡是如果打败QQ的。现在已经是07年了,QQ还是IM的王者。课上,陈老师提到:均衡点是稳定的,变革就是移动均衡点,但是移动是需要从一个稳定状态进入下一个稳定状态,在过程中需要投入。QQ就有所谓的先行者优势。
客户锁定后,想要争取被其他品牌锁定的客户,就要考虑转移成本。
to be continued…
何为锁定、应对锁定、解除锁定。客户忠诚计划、搜索成本。。。
网络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区别。
今天的领先技术或机构最可能的命运就是被。。。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什么是直线(转一篇文章)

先讲个故事:有个学生非常爱钻牛角尖,经常问他的数学老师:“为什么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老师很烦他,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回答不出来。有一次这个学生又问这个问题,老师灵机一动,反问学生:“我扔块骨头,一只狗跑去捡。你说说,它是直接跑过去捡呢,还是绕个圈子再过去捡?”学生马上说:“当然是直接跑过去捡啦!”老师说:“你看看,一只狗都能搞清楚的问题,你为什么老问我呀?”

老师显然制伏了学生,但从逻辑的角度讲,老师的回答是典型的答非所问,这也不能怪他,因为他的确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不仅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阿基米德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牛顿、爱因斯坦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有的人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个孩子不可能意识到,他问的这个问题所包涵的意义,乃是休谟、笛卡儿之后西方哲学的核心话题之一。
科学的灵魂就是逻辑推理,由前提通过推理而得出结论。前提正确,推理的方法正确,结论也就正确。那么,前提是如何来的呢?是由前一组推理推出来的,前一组推理的前提又是由更前的一组推理推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科学论证的过程。然而,聪明的人一眼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第一个前提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比如说,在几何学里,“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这个前提是如何得来的呢?几何学没办法解释,就只能说:这是公理,公理可以作为任何推理的前提,自己却无需被证明。如果有人——像那个爱钻牛角尖的孩子一样——还问:没有被证明的东西凭什么就肯定是对的呢?所有的科学在这儿就全会傻了眼,人类的智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和狗差不多:直接跑过去捡骨头,不会绕圈,但要问为什么——不知道!
这个很小的问题对于理性主义哲学家是件很恐怖的事,因为他们发现严谨、精密的科学大厦,原来建立在一堆无法被证明对错的公理之上!因此,笛卡儿觉得,一切都是可疑的,但想来想去,只有一件事情似乎是确定的——“我思故在”:我在想问题,这至少可以证明我是存在着的吧?逻辑思维既然是这样不可靠,后来的一些西方学者便开始致力于逻辑之前的问题。这些学者相信,逻辑思维并不是人类最早的思维形式,在逻辑思维之前肯定还有其他的思维形式,如果不弄清楚逻辑之前的思维,逻辑思维本身也成了无源之水。列维-布留尔将这种思维称为原逻辑思维,卡西尔则称为隐喻思维。到了海德格尔,更认为“先于”逻辑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先于,而是“本体论上的先于”,“根据上的先于”。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力申未开化人的具体性思维与开化人逻辑思维,并不是所谓“初级”
和“高级”两种等级不同的思维形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并存着的两种思维形式,他们平行发展,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卡西尔曾如此指出过科学的地位:“不管我们可以给(科学)认知下一个多么普遍多么广泛的定义,它都不过是心智得以把握存在和解释存在的诸多形式之一。”“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精神生活,除了一个科学概念体系内起作用并表述自身这种理智综合形式以外,还存在于其他一些形式之中。”——神话、语言、宗教、艺术,等等。
因此,科学并不是衔着金匙出生的,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它并没有合法的特权。而且“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科学只能解决科学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不属于科学的问题,人类的认知范围比科学的涉及范围,要广阔得多。举个可爱的小例子,一个男人爱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却不爱他,于是这个男人很痛苦,科学就没有任何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反之,如果恋爱都可以用数量进行计算,那又将是一件多么乏味而可怕的事啊!
“科学”一词本来和“文学”、“逻辑学”一样,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但在中国的语境中,他绝对是一个褒义词。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加上“科学的”这样的限制语,就一定是要肯定的东西;不管什么问题,只要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就是好方法。而且,我们似乎一直在用科学的方式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思维是一种很不健全的思维。科学在中国的地位如此之高,以至于作为中国科学载体的两院院士(且不说名不副实的院士),不仅是一种至高荣誉,而且在很多人心目中,简直就成了无所不能的人。报纸上讨论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经常就喜欢抬出某某院士来谈看法。很多院士也就当仁不让:尽管自己是学核物理的,却对股市大放厥词;尽管自己的专攻是自动化控制,却跑到法律知识辩论赛上去当评委。因此,院士不仅仅代表着权威和话语权,而且意味着丰厚的名利,于是,中国的两院也成了很不清净的地方。
然而,只要我们认为科学无所不能,院士就一直会这么牛。更有甚者,二十多年来,气功巫术特异功能,你方唱罢我登场,基本上都是拉“科学”的大旗做自己的虎皮。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迷信科学。试想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它不自称是科学,它说是文学,是艺术,会有那么多人信吗?责难者往往会说,人们的科学素质太差。而事实上我们不少从事科研的人面对各色各样的伪科学,也常常会看走了眼,要民众辨别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实在很难。因此,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太迷信号称是“科学”的东西。
不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非科学的问题,但更不要用非科学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所以,我最后声明:我反对科学霸权,更反对伪科学,反对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 

鱼和渔

MBA上了几次课了。
知识的积累倒在其次,
观念的转变才是重要的。
陈老师说我们不是砍柴经验研讨会,
我们是来磨刀的。
我不能告诉你们问题的对策,
但是我会引导你们如果正确的思考问题。
 
然而
陈老师谦虚了
知识有学到,而且是有用的
见识也长了一些,更好的认识了这个世界
最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看问题的角度
以及问题的确定和问题的前提
 
一切问题都是有前提和假设的,我们只有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才能进一步的分析解决问题。
我想,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问题也就不同。
 
想起了本来培训的时候,
老师举过头顶举起右手在天空中画圈圈,好傻!
问我们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然后,慢慢往下到胸前。。。
结论是:从上面往下看跟从下面往上看是不同的。
 
聂伟学长说“读了MBA之后,你的想法会慢慢发生改变的,慢慢来”
我等,至少还有时间可以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门道和热闹、两手都要抓。
 
突然发现,上课不辛苦,是一种幸福。为生活奔波也不辛苦,但是不幸福。